“陪著小孩子一起創造”這句話不是我的創造,而是引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,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:我們應該把兒童苦海創造成一個兒童樂園,這個樂園不是由成人創造出來交給小孩子,也不是要小孩子自己單身匹馬去創造,我們造一個樂園交給小孩子,也許不久就會變為苦海,單由小孩子自己去創造,也許就創造出一個苦海,所以應該成人加入小孩子的隊伍里去,陪著小孩子一起創造。
這是陶行知先生在1944年12月16日在《大公報》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講到的,說來已經七十余載。陶行知先生在七十年前就斷言“我們曉得特別是中國小孩,是在苦海中成長”,而時至今日,讓我們仔細想來:兒童已經脫離“苦海”了嗎?這個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。相比70年前那段悲壯的被侵略歷史,現在的孩子們已經是掉進了“福窩”里,物質條件較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語。然而,現在的孩子能說已在“兒童樂園”里了嗎?
顯然不是!看看那些僅僅還是幼兒的娃娃們,就已經被自己的親爹親媽扶上了“馬背”,開始了“爭戰沙場”。他們有的被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包圍,有的被幼兒園小學化困擾,有的被所謂的啟智教育拖帶……本應天真無邪、活潑可愛的孩童卻早早套上了競爭的枷鎖,還被爸爸媽媽們冠以愛的名義,美其名曰“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。這還只是“苦海”之始而已,倘若孩子進入了學齡期,爸媽們更是變本加厲,挖空心思、絞盡腦汁一點點榨干了孩子身上僅存的那點對學校、對學習的興趣,于是,考試、分數成了上學的主題詞,劈頭蓋臉撲面而來,“分分分,學生的命根,考考考,老師的法寶”就成為大家都不愿提及卻非常熟悉的詞句,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、學段的提升,捆扎得越來越近。再加之社會上名目繁多的輔導班、提升班助紂為虐,把孩子們課余時間再度擠榨,“下課就是上課”之風盛行,成為常態,最終后果導致一部分孩子正常的、基本的睡眠時間都無法得到保證。當學校、家庭、社會成了孩子們的“角斗場”,孩子不掉進“苦海”才怪呢!這樣的狀態下,孩子自然對學習慢慢失去了興趣,進而走向了壓力,走向了厭學,甚至是厭世。
然而,在這之前,孩子不是這樣的,他們有天生的學習能力,這種學習能力,從胎兒期就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相關研究表明,胎兒會將母親子宮的血流聲、腸道的蠕動聲、呼吸聲、說話聲以及心跳的搏動聲記入大腦儲存起來。當有外界聲音傳入母體內時,胎兒會轉動頭部以令耳朵貼近外部生源認真傾聽,久而久之,胎兒對這樣的聲音就會產生條件反射。另外,胎兒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學習活動,如學習吞咽、吮吸、運動、呼吸等等。
孩子出生后,這種天生的學習能力還會有嗎?
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:嬰幼兒是如何學會說話的?如何學會走路的?如何學會用湯匙和筷子的?如何學會用哭聲表達不滿的?如何學會穿衣戴帽的?等等。回答了這些問題,就會得到一個答案:孩子有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!
再大一些的孩子呢?依然有!印度蘇伽特·米特拉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教育實驗。
在一個母語為泰米爾語的偏僻的印度村莊里,教授在村頭留下了一臺裝載了英語文檔的電腦就離開了。之后,孩子們感覺很新鮮,就自發地圍攏到電腦前擺弄起來。兩個月后,當教授第一次返回時, 孩子們向他承認什么也沒學到。教授問:“你們在放棄之前, 用了多長時間?”孩子們說:“我們沒放棄,每天都去看那臺電腦,并相互討論。”當然, 他們還是學到了一些東西,在接著的考試里考了30分,這是在孩子們完全沒有指導和幫助下取得的成績。然后,教授請他們村里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每天都多鼓勵一下孩子們后,他們的成績漲到了50分,直至趕上了在新德里私立校富裕家庭的孩子們。一臺安裝在墻上的電腦,一些從互聯網上下載下來的文章,一個鼓勵孩子們卻無法提供任何學術指導的阿姨,最后卻創造了與正規學校學生學習成績相當的結果,這說明了什么呢?
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偏僻村莊孩子的學習優勢在哪。
一是興趣導向,孩子們完全出于對新事物的自然興趣而學習,沒有外在的強加壓力,這也應和了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”這個說法;二是心情放松,沒有人告訴孩子們這是一門學習課程,當然也就沒有了對課程得畏懼與擔憂,也就不會有學習焦慮,學習過程就變得很放松自然;三是過程專注,沒有什么其他可以分心的東西,如游戲、娛樂等;四是同伴互助,沒有考試或排名的壓力,不會有同學之間相互競爭的焦慮,學習就變成了一種自發的合作行為;五是外部激勵,無論他們怎么學,進展快或慢,犯了錯或失誤,他們一直處在一個受鼓勵的環境里,所以會一直堅持學習。
因興趣使然,對未知領域開始自主探究,并在相互討論、交流中習得新知識,這就是孩子天生的學習能力!
和孩子一起快樂的享受每一天吧
電 話: 400-999-2627
029-89123489
郵 箱:lamisika@163.com
地 址:曲江區芙蓉新天地6號樓四層西戶